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中国海洋渔业净碳排放的时空动态与省级差异化减排策略研究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7 点击数: 

  

中国海洋渔业净碳排放的时空动态与省级差异化减排策略研究

  为解决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与碳汇核算体系不完善、区域减排策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省级尺度的海洋渔业净CO2排放时空动态研究。通过构建2003-2023年碳排放-碳汇集成核算框架,结合LMDI分解法,发现经济规模是排放增长的主因,而养殖碳汇(如贝藻类)可抵消43%的排放。该研究为区域差异化碳中和路径提供了科学依据,成果发表于《Results in Engineering》。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渔业作为兼具碳源(捕捞能耗)与碳汇(养殖固碳)的特殊产业,其碳中和潜力备受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生产国,海洋渔业面临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省份因资源禀赋差异,渔业结构迥异——浙江等省依赖高耗能的捕捞业,而山东等省则以碳汇型贝藻养殖为主。这种空间异质性使得一刀切的减排政策难以奏效。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广东省基础研究卓越中心(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及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首个省级尺度的海洋渔业净CO2排放核算框架。该研究整合了捕捞渔船燃料消耗、养殖电力使用等直接/间接碳排放数据,以及贝类(如牡蛎、扇贝)和藻类(如海带、紫菜)的碳汇能力,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量化了技术、结构、规模等8类驱动因素的贡献。研究发现:2016年全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达峰值21.43 Mt CO2,随后碳汇能力以年均2.76%增速提升,2023年达8.71 Mt/yr.,使净排放量下降38%。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省级活动水平数据采集;2)渔船能耗系数与电力排放因子(EC)的本地化校准;3)贝类碳汇三组分模型(壳体CSS、软组织CST和生物沉积CBS);4)LMDI驱动因子分解(涵盖EF、SC、EI等8个维度)。

  浙江因捕捞强度大持续居排放首位(占全国25.08%),而山东凭借1.96 Mt/yr.的贝藻碳汇成为负碳先锋。空间分析显示,捕捞主导省份(如海南)净排放强度高达0.89 t CO2/104元,而养殖大省(山东仅0.02)可实现碳汇盈余。

  经济规模扩张贡献了排放增量的32.5%(2016-2020年),但能效提升(EI因子)与技术升级(EF因子)分别抵消了18.7%和12.3%的排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结构优化(IS因子)使捕捞/养殖产值比每下降1%,南宫28净排放降低0.4 Mt。

  案例研究表明:广东通过工厂化养殖改造使碳排放强度下降39%;而福建通过《海洋功能区划》实施,在捕捞量增长的同时,碳汇能力提升26.9%,印证了结构优化+技术升级双轨策略的有效性。

  该研究首次系统量化了中国海洋渔业排放-吸收的省级动态平衡,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三方面:1)建立包含生物沉积(RB=40%)的贝类碳汇核算方法,弥补了传统清单的不足;2)揭示经济规模与碳汇能力的非线性关系,为蓝色增长提供理论支撑;3)提出的分区治理框架(如对浙江强化渔船双控,对山东扩大碳汇交易)已纳入《全国渔业绿色发展纲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细化物种级碳汇参数,并探索鱼虾类呼吸排放的量化方法,南宫28以完善海洋碳汇核算体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