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新安江碧波漾过黄山市歙县深渡码头,杭州茶商王启明掬一捧江水冲泡龙井。茶汤澄澈透亮,他举杯对光细看:“这水比矿泉水更清冽。”此刻,下游歙县街口镇生态监测站电子屏上,总磷0.02mg/L、氨氮0.15mg/L的数据跃动——连续十三年稳定达标的Ⅱ类水质,正是皖浙两省“水质对赌”机制(断面达标浙江补偿,未达标安徽赔付)结出的硕果。
8月15日,时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场跨越省界的生态实践,成为安徽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从新安江畔的首创标杆到江淮大地的系统探索,安徽正以一套精妙的“点绿成金”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福祉与发展动能。
宁国市万家乡云山村的山坳里,村民刘光华踩着梯田式树盘蹲下身,指尖掠过腐殖土中交错的草根。“像毛细血管网锁住水土。”他抬眼望向山腰,8526米截水沟如银色绷带缠绕坡面,“从前雨季满沟红泥汤,现在清泉能直接喝。”
“云山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伤疤愈合术精准如外科手术,”万家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张威向记者解释,山顶封禁治理1738公顷退化林涵养水源,山腰修建5座拦砂坝拦截泥沙,山脚铺设820米浆砌石护岸稳固河道。这套“生态自然修复带—河道生态保护带—人居环境景观带—乡村振兴产业带”四层防护体系,让水土流失面积从22.11平方公里缩减至3.1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从43.82%跃升至89.56%。
“土壤侵蚀量全部降至轻度以下,出口断面水质达Ⅱ类以上。”宁国市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抚摸着去年捧回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奖牌说。去年小流域内林草覆盖率达92.45%,曾经流失的水土化作生态资本,为山核桃产业筑牢根基。
这深刻印证:生态修复绝非简单的“伤口缝合”,而是为大地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安徽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抓手,近十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实施48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培育出云山模式等6个国家级示范工程。通过“生态自然修复带—河道保护带—人居景观带—产业振兴带”四维联动,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较2012年缩减43.2%,重点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升28.6%,实现“修复一域,激活全链”的生态效益转化。
城市的生态修复同样硬核。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创新院屋顶,铜铟镓硒光伏玻璃走廊在阴天仍持续发电。“弱光环境下转化率超18%,年发电140万度。”技术人员敲击电子屏,光储直柔系统实时显示碳减排数据。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4000吨,储能电站削峰填谷——项目年减碳量1420.22吨,园区碳强度下降21.3%,相当于每年种下7.8万棵树。
当伤痕累累的大地重获新生,如何让这满目青翠化为真金白银?安徽的解题思路,在于精妙的“点金术”。
旌德县三山村观景台上,上海游客的相机快门响成一片。“十年前梯田只是产粮地,如今成了‘云上旌德’摄影基地。”三山村村委会副主任谢美玉翻开播出记录,梯田春耕、梅园冬雪连续6年12次登陆央视荧幕。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关键在于构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方程式”。山坳里,废弃茶厂改造的“村田里”民宿二期封顶,去年一期增收14.63万元。村民叶雪莲直播带货青梅果脯,获评县巾帼助农网红。
生态颜值如何量化?三山村算清两笔账:2025年以来共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增收突破160万元;村集体经济从破零到年收入91.7万元,今年将突破百万。“我们正打造3平方公里农文旅景区,串联万亩梯田和亲子戏水带。”指着在建的康养旅居环线,谢美玉眼中映着青山。
合肥高新区则把风景装进“科普魔方”,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案例。天乐公园的600只和平鸽飞进文创雪糕、分类垃圾桶和研学手册。南宫28官网“鸽子IP让游园辨识度提升37%,文创IP年收益超百万。”合肥市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展示年度计划,56个生态游园举办反电诈套圈、垃圾分类投壶等40余场活动,去年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柏堰湖畔,“幸福河湖杯”沙龙正讨论滨水商业开发——生态投入正转化为消费流量。
转化的关键在制度创新。歙县“两山馆”电子沙盘上,杭黄文旅廊道如绿带蜿蜒,歙州农文旅集团的资源整合图徐徐展开。“盘活闲置农房287栋,打包开发精品民宿。”讲解员点开数据:生态补偿试点以来,歙县累计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亿元,签约杭州投资项目10个,协议投资19.2亿元,“歙采缤纷”农产品品牌年销2656万元,“两山”转化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新安江的碧水,终成打开长三角市场的金钥匙。
近年来,南宫28官网安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深化,“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宽,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居全国前列。通过生态补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2024年皖浙合作项目投资额达19.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5%(突破1.5万亿元),实现“美景变场景、资源变流量、流量变收益”的三级跳。
黄山风景区玉屏峰悬崖,李培生的放绳在峭壁划出弧线。“二十年前崖底垃圾能装几卡车,现在游客都自带垃圾下山。”这位放绳长度超1800公里(相当于200次登顶珠峰)的中国好人,开发出VR版“悬崖生态课”。他发起的中国山岳景区环保联盟,已联结泰山、华山等21家5A景区共护青山。
生态保护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安徽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治体系,全省注册环保志愿者超120万人,建成“生态美超市”2300个。省生态环境厅“公众参与指数”显示,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较制度实施初期提升45个百分点。
民间智慧在细微处闪光。合肥高新区“绿迹环保”的社区堆肥桶前,王阿姨拎来厨余垃圾:“太神奇了,没想到这些果皮垃圾还可以‘变身’为滋养社区花园的有机肥料。”
共生思维重塑着产业基因。旌德县路西村“空中茶园”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交通不便、附属茶房年久失修而废弃,此前发包每年受益仅3万元。
“村里整合了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与茶叶产业项目资金,修缮茶房、新建1公里沥青道路,让老茶园重焕生机。”路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丰收说,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市场主体,如今茶园发包年收益达10万元,茶房租赁年收入3万元,且受益每年递增10%。
在合肥创新院碳管理平台,数字的跳动预示着未来。“企业减碳量生成碳积分,未来可交易配额。”工程师展示着界面,生态资本正步入金融化运作的新阶段。
此刻,新安江的实践仍在深化。街口监测站电子屏刷新着第三轮补偿协议:年度资金按皖浙GDP增速加权递增7.2%。下游千岛湖游船上,杭州导游举手机扫码向游客展示:“看实时水质,Ⅱ类水泡茶最甜。”
从“一江清水”的守护到“满目青山”的重塑,安徽以系统治理的巧思、价值转化的创举、全民共生的实践,书写着“两山”理念二十载的鲜活答卷。当16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当碳积分交易平台链动长三角,绿水青山正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最持久的金山银山。(记者 张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