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数据显示,我国仅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3左右。如何让这些园区实现“零碳”转型?综合能源系统(IES)正成为关键解决方案。这种集“源-网-荷-储”于一体、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系统,不仅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为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零碳园区并非完全消除碳排放,而是通过能源结构优化、碳捕集与抵消等手段,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动态平衡。在这一过程中,综合能源系统(IES)扮演着核心角色。
IES的核心在于“多能协同”。它整合了电、热、冷、气、氢等多种能源,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燃气轮机、热泵等转换设备,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比如,园区内的热电联产机组可同时生产电力和热能,余热被回收用于供暖或制冷,大幅减少能源浪费。此外,电池、储氢罐等储能设备能将富余的清洁能源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平抑负荷波动,提高系统稳定性。
这种系统架构还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曾是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而IES通过“储电转气”“电解水制氢”等技术,将不稳定的电能转化为更易储存的化学能,既解决了弃风弃光问题,又为园区提供了多元能源选择。例如,在负荷低谷期,多余的风电可通过电解槽转化为氢气储存;高峰时,氢气再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形成能源循环。
储能技术是IES的“缓冲器”。除了常见的电池储能,热储能、气储能和氢储能等新型技术正逐渐普及。热储能通过储热罐将多余热量保存,供低谷时使用;气储能则可将电能转化为天然气储存,兼具经济性与稳定性;氢储能凭借高能量密度优势,在钢铁、化工等工业园区应用潜力巨大。这些技术的混合使用,能灵活应对不同能源的时空特性,让能源供应更稳定。
碳捕集技术是实现“零碳闭环”的关键一环。南宫28娱乐平台目前主流的碳捕集与封存利用(CCUS)技术,可将园区排放的二氧化碳分离提纯至95%以上,再通过“电转气”设备合成燃气,或封存于地下。例如,热电联产机组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后,可送往制氢工厂作为原料,既减少排放,又创造经济价值。不过,这项技术目前仍面临成本高、能耗大等挑战,如何降低提纯成本、安全储存二氧化碳,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此外,多能协同规划与需求响应技术也不可或缺。多能协同规划通过优化能源生产、转换、传输的全链条,实现“用能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的目标;需求响应则鼓励企业和用户根据能源价格或供需变化调整用能习惯,比如在电价低谷时增加用电、高峰时减少负荷,从而平衡能源供需,降低系统压力。
理念融入的深度不足是首要挑战。新建园区需在规划阶段就平衡“碳排放红线”与“投资成本”的矛盾——储能、碳捕集等设备初期投入较高,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确保减排效果,考验着规划者的智慧。而老旧园区的转型更难:基础设施老化、信息分散、能耗底数不清,改造时不仅要更新电力、热力管网,还要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技术和资金压力双重叠加。
碳吸收与碳排放的“失衡”也制约着零碳目标的实现。目前多数研究聚焦于如何减少碳排放,却忽视了碳吸收技术的同步发展。技术固碳(如CCUS)成本高、能耗大,生态固碳(如园区绿化)效率有限,如何让碳吸收能力跟上减排步伐,仍是未解难题。例如,碳捕集设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可能抵消部分减排成果;而二氧化碳的地下封存还存在地质安全风险,大规模应用受限。
数字化是重要突破口。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园区可实现能源使用、碳排放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比如,AI模型能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用能高峰,提前调整储能与发电计划;物联网设备则能实时追踪各环节碳排放,为碳核算提供精准数据。老旧园区也能通过数字化改造,摸清能耗“家底”,制定针对性减排方案。
社会环境因素的协同考量将更受重视。零碳园区不仅是技术工程,还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利益。未来规划中,既需考虑国家政策导向,也要兼顾企业的用能成本、居民的生活便利,甚至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比如风能丰富的地区可优先发展风电,日照充足的区域侧重光伏,让减排与社会需求更适配。
全域综合能源系统将逐步成型。目前IES多应用于单一园区或建筑,未来将从“用户级”向“区域级”“全域级”扩展。比如,多个园区共享氢储能设施,城市层面整合分散的光伏电站与储能资源,甚至跨区域协调风光水火等多元能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能源互补与碳平衡。这种“从小到大”的扩展路径,能逐步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与减排能力。
零碳园区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技术创新、模式探索与多方协作的长期努力。综合能源系统作为核心支撑,正通过不断优化升级,破解储能成本高、碳捕集效率低等难题。随着数字化、协同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未来的产业园区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将成为绿色低碳的典范,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