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碳市场作为重要的减排机制,其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备受关注。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链博会·清洁能源链系列专题活动之“大咖话能源【链与质】”高端访谈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就全球碳市场格局、增长动力、挑战及企业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
全球碳市场正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覆盖范围不断拓展的态势。从整体来看,采用碳市场机制进行碳定价的国家和地区数量稳步增加,通过市场手段推动低碳发展的共识在国际社会逐步深化。王志轩说:“当前全球碳市场的基本要素虽大致相同,如配额分配、市场交易、履约核算等,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机制设计却因发展阶段、能源结构和减排目标的差异而呈现显著区别。”
欧盟碳市场作为全球起步最早、最为成熟的区域性碳市场,其发展路径具有标杆意义。历经多年演进,欧盟已从初期的配额无偿分配,逐步在电力等行业推行有偿拍卖,且采用总量控制模式——直接设定碳排放总量上限,通过严格的配额管理推动减排。这种模式与其早已完成碳达峰、进入深度减排阶段的发展特征相适应。
中国碳市场的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王志轩解释道:“我国目前仍处于碳达峰进程中,能源消费和生产以煤为主,煤电在电力结构中占比依然较高,因此采用强度控制模式,即按单位发电量设定碳排放上限。”这种机制更侧重于通过提升效率和技术水平实现减排,既兼顾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又为低碳转型留出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发达国家的澳大利亚对某些行业的碳配额也采用强度控制,这说明碳市场机制选择并非完全由发展水平决定,而是与本国能源结构、产业特征紧密相关。
现在,在覆盖范围上,各国均采取梯度推进策略。中国优先将发电行业纳入碳市场,主要因其碳排放占比高、数据核算清晰且工艺相对简单;欧盟则已将多个行业纳入,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此外,碳价水平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欧盟碳价显著高于中国,韩国碳价甚至低于中国,这种差异背后是各国能源结构、减排力度和市场活跃度的综合反映。
王志轩说,从根本来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不断增强,为碳市场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动力。尽管个别国家在气候政策上态度反复,但国际社会整体对低碳发展的认同度持续提升,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将碳市场作为减排工具。同时,碳市场作为低成本减排机制的优势日益凸显——相比政府强制命令,市场机制通过配额交易让企业自主选择减排路径,既能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南宫28官方网站又能实现全社会减排成本最小化。
巴黎协定第六条的推进为国际碳市场合作注入了新动能。这一条款为全球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经过多年谈判,相关实施细则不断完善,为未来国际间碳信用互认和交易奠定了基础。王志轩表示:“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将逐步替代京都议定书下的CDM机制,成为国际碳流动的新通道,尽管目前大规模交易尚未实现,但已为市场注入了长期信心。”
此外,气候危机带来的紧迫感、自愿减排市场(CER)的发展、绿证与碳市场融合的探索等,也从不同层面推动了碳市场的活跃。在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与绿证制度的逐步完善,正与碳市场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助力低碳转型。
王志轩认为,然而,全球碳市场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国际规则衔接问题尤为突出,巴黎协定第六条相关规则的可操作性仍需提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国际碳市场的关系、不同区域碳价的平衡等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阻碍全球碳市场一体化进程。南宫28官方网站贸易壁垒的存在也对全球碳市场发展造成干扰——一些国家以“绿色”名义设置的贸易限制,不利于低碳技术的全球流动和减排成本的降低。
对于中国而言,国内政策协同是亟待破解的难题。碳市场与可再生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等如何形成合力,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如何有效衔接,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中,配额分配机制是核心中的核心,其松紧程度直接影响碳价波动,而碳价又与经济发展、电力需求等密切相关,找到各方平衡点需要持续的机制优化。
“面对碳市场的到来,部分企业存在顾虑,这种心态背后既有对成本增加的担忧,也有对机制不熟悉的困惑”,王志轩认为,企业应首先明确一个前提:在减碳成为刚性要求的大背景下,碳市场实际上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减排路径——相比单纯的行政命令,企业可通过配额交易自主选择减排方式,超额完成减排还能获得收益,这是市场机制的优势所在。
他进一步分析,企业的顾虑往往源于对自身定位的不清。要在碳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摸清自身碳排放家底,建立完善的监测、核算体系,准确掌握排放数据;二是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明确自身在行业中的位置,找准减排潜力;三是预判政策趋势,将低碳因素纳入长期发展战略,提前布局低碳技术和工艺。
“碳市场的本质是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王志轩强调,配额分配虽追求公平,但更倾向于支持高效低碳的生产力。基线设定的原则之一,必然是先进企业将获得更多的配额从而增加发电量,而落后企业则会减少发电量,这会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能效提升。从长远来看,那些能将低碳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我国正逐步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等将陆续落地。在此背景下,王志轩建议企业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融入碳市场:纳入强制碳市场的企业应当加强碳资产管理,暂不具备条件进入强制碳市场的企业可通过CCER等自愿市场积累经验,要促进碳管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王志轩认为,碳市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既需要政府层面的机制完善,也需要企业层面的积极参与。在全球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只有认清趋势、主动作为,才能在碳市场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 行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