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全国碳市场4周年:4625亿交易额背后的中国减排路径与制度创新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24 点击数: 

  

全国碳市场4周年:4625亿交易额背后的中国减排路径与制度创新

  2025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启动4周年。这个从零起步的全球最大碳市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62.5亿元

  作为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年超80亿吨,占全国总量60%以上),其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低成本减排、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实践,正为全球提供一份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2025年3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碳市场,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2.0时代”。这一扩围并非简单扩容,而是通过差异化配额分配实现跨行业减排协同:

  碳排放,其中水泥熟料生产环节因数据基础成熟被优先纳入,铝电解工序虽直接排放体量较小,但通过关联产业链上下游(如电解铝用能优化),间接推动全行业减排。

  模式。激励先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获取更多配额。例如,钢铁行业长流程企业若采用电炉短流程工艺,可显著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从而获得额外配额收益。

  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审,2023年审核数据超300万条,对查实造假企业已发核减配额并纳入刑事制裁,构建“不敢假、不能假”的监管体系。南宫28

  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在四周年节点显著增强,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关键纽带:

  2024年10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启,首批项目涵盖风电、光伏、林业碳汇领域等,截至2025年7月累计成交额达

  CCER与强制碳市场形成互补,企业可通过购买CCER抵销5%-10%的强制履约量,同时CCER价格高于CEA(约80-100元/吨),反映出市场对自愿减排项目的认可。

  。广州期货交易所正推进碳期货研发,预计2026年上线,有望进一步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建行、中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碳配额质押贷款”,某水泥企业通过质押未来配额收益获得低息贷款,用于升级碳捕集设备,实现“

  全球最大碳市场的年覆盖排放量超80亿吨,远超欧盟(约15亿吨)和美国(约8亿吨)。通过

  的渐进式扩围,中国避免了欧盟因配额过剩导致的价格崩盘(如2006年碳价暴跌80%),也规避了美国区域市场因政策碎片化导致的效率低下。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市场规则,配套发布18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为全球碳市场提供“中国方案”。清华大学张希良指出,

  中国碳市场的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可复制的模板

  针对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碳市场通过纳入钢铁、水泥等高暴露行业,推动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例如,宝武钢铁已建立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其出口欧盟的钢材碳足迹数据获国际认证,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站在四周年节点,全国碳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关键路径包括:

  全国碳市场四年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机制是推动绿色转型的最优解。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金融工具赋能与全球规则对接,中国碳市场不仅为“双碳”目标构建了低成本实现路径,更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可复制的中国智慧。当462.5亿元的成交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减排成果,当碳价信号引导企业主动拥抱低碳技术,一个以市场之手书写绿色未来的新时代,正在开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