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制造业“老字号”如何焕发“新生机”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22 点击数: 

  

制造业“老字号”如何焕发“新生机”

  翻开中国的工业发展史,会发现东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炉钢水……成百上千个“第一”都诞生于此。

  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重镇,长期以来,辽宁省在重型机械、机床、船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新中国工业摇篮”的美誉。在这里,集聚着一批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制造业企业。然而,由于体制机制落后、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因素掣肘,这些老牌企业就像穿着“棉袄”在市场海洋里游泳一般,逐步陷入困顿,失去了先发优势。

  如何让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是关乎东北振兴的大计,也是辽宁省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从“振兴老工业基地”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调研,为东北发展把脉定向、领航掌舵。

  蛇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辽宁考察时强调,辽宁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与金融,是一盘棋,也是共生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是当地金融机构的行动方向。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引导全省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效率,将“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支持辽宁优势产业发展。

  今年初夏时节,《金融时报》记者来到辽宁省调研时发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双向奔赴在这里有了生动的写照:在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像本钢、沈鼓这样的老牌制造业企业打开了发展动力转换之门,实现了华丽转身。

  ——“钢铁产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蛇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本钢考察时强调。

  始建于1905年的本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钢”),是辽宁省名副其实的制造业“老字号”,新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枚运载火箭上用的都是本钢的钢材。

  曾经,钢铁工人在火花四溅的高温环境中挥汗如雨的形象,深深镌刻在本溪人民的记忆中;如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在这里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当《金融时报》记者走进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的车间腹地,机器人集体“上岗”,正有条不紊地作业。钢板在3300吨轧制力的作用下,被冲压成2.15米宽、0.8毫米厚的“薄片”,厚度控制可以精确到±0.02毫米。

  “劳动生产率提升了65%,能源消耗降低了30%,产量提升了25%……”在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集控中心,本钢板材冷轧总厂党委书记赵兴涛指着屏幕上的数字对记者说道,“在这里,28个操控台及调度室合一,由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的‘智慧钢厂’已初步成形。”

  时间拨回到2021年初,这家经历了百余年风云变幻和跌宕起伏的企业由于难以消化历史堆积的沉重包袱,经营持续多年亏损,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转型时显得步履蹒跚。

  “鞍本重组前,本钢跟大多数老国企一样,都存在体制不优、机制不活等‘老国企病’,本钢的资产负债率高企,生产经营一度面临严峻挑战,急需良药治病。”回忆往昔,本钢集团总会计师王战维不禁对记者感慨。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创新。”王战维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鞍钢重组本钢后,本钢以标准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的战略方向为企业发展定调,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六措并举”的总体工作部署,紧密围绕“要素管控+管理移植”和“战略引领+资源协同”两条主线,全面推进鞍本重组整合融合,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几年来,本钢陆续投入近160亿元进行超低排放、智能化改造,板材厂区花园式工厂、南芬露天铁矿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相继揭牌运营。但在王战维看来,“没有金融机构真金白银的支持,背负着高额负债的本钢走不到今天。”

  “好钢用在刀刃上”,信贷支持也需要精准发力。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周期长、投入高、自有资金积累不足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本溪市分行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形成金融合力,通过股、贷、债、保等多种方式,拓宽本钢集团融资渠道。

  “近年来,中国银行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业务发展新路径,持续向企业传导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最新金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向新、向绿转型,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为本钢集团发放科技贷款、绿色贷款超百亿元。”中国银行本溪分行行长董军告诉记者,针对本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该行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优势,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促进了钢铁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信贷资金支持下,本钢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定的步伐,然而,巨额投资带来资产负债率上升,仍然是本钢发展的“心病”。

  为了帮助本钢减轻包袱、轻装上阵,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兴业银行本溪分行发挥“商行+投行”联动优势,创新运用科创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护航本钢转型破浪前行。

  “在2019年到2024年这5年期间,我们共承销本钢集团6期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42亿元。”兴业银行沈阳分行投行部总经理张微观告诉记者,资金专项用于置换企业转型项目的银行贷款,显著优化了本钢的债务结构,南宫28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释放了信贷空间。

  截至2025年6月末,本溪市各银行机构为本钢集团企业新质生产力发放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5%。

  “本钢是我们国家的老企业,通过鞍钢重组本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在又焕发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在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调研时感慨而言。

  如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着本钢的生产运营模式。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本钢集团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挺起了“钢铁脊梁”。

  ——“要发展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沈阳鼓风机集团等企业的殷殷嘱托,激励着装备制造业企业勇往直前,不断攀登技术高峰。

  实际上,以“三化”转型升级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不只本钢集团这样的“钢铁巨人”。在辽沈大地上,还有多家“老字号”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也在向新求变、向绿而行的道路上擦亮了“金字招牌”,实现了“老树发新芽”。

  “我们完成了核心车间的数字化升级,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2.9%,叶轮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沈阳鼓风机集团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信息链畅通产业链,建厂已有70年的沈鼓集团,如今依靠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人机物、产供销等生产数据线上全管控。

  距离沈鼓集团不远,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机械总院沈铸所”)加装的“智能引擎”,也让制造业“老家底”找到了降碳减排、能级跃升的“新出路”。

  在中国机械总院沈铸所树脂涂料生产基地,密密麻麻的管线在空中犹如银丝般将厂房环绕,为反应釜源源不断输送着原料;智能车间控制室里,工人在电脑前轻点几次鼠标,就完成了加料、混合、出料的全流程。

  “以前整个工艺流程都要靠人工来完成,车间的师傅们既要当原料运输工,又要充当‘搅拌机’,不仅效率低,还难免会产生误差。”中国机械总院沈铸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快速铸造技术研究室主任尹绍奎告诉记者,“在今年年底智能化工园建成后,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所有工序,生产效率至少能提高30%,年产量可以达到2.5万吨,比之前翻了一番还要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与改造。而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正是这场制造业向新向绿蝶变的关键支持力量。

  中国机械总院沈铸所财务中心主任汪丽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自2021年起,中国机械总院沈铸所以投建产业基地及大规模设备改造为抓手,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而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成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加速器”。

  去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科技部等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初始额度为5000亿元,于今年5月增加3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为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近几年,辽宁省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支持效率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通过政策通报会、工作推进会、专题培训、调研督导等方式建立对辖内金融机构的精准督导机制,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撬动作用,提升工具使用精准性、有效性。

  “中国机械总院沈铸所不仅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任务,更是保障国防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客户六处副处长刘洋告诉记者,南宫28该行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国家专项政策,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金融支持。截至目前,分行已为企业设备更新提供授信1.05亿元。

  实际上,享受到政策红利的不只有中国机械总院沈铸所。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资金1308万元,引导交通银行辽宁省分行为沈鼓集团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发放贷款2180万元,有效支持了企业设备更新与改造。

  据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已累计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资金19.7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32.8亿元,惠及企业155户。

  ——“辽宁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蛇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考察时强调。

  长期以来,“粗重大”的传统制造业家底是辽宁发展的底气与实力,但仅靠“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产业结构没有发展前景。

  辽宁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将“老工业基地”加快打造成新兴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从“煤铁之城”到“医药之都”,本溪这座重工业城市正在通过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成为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阵地。

  在辽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扎根集聚并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化学制药研发和生产的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联制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药联制药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药联制药在发展中求变,敏锐嗅到市场先机,推出了“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通过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努力完成“100个市场紧缺原料药的绿色工艺改造”的目标。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2024年,药联制药研发投入546万元,近5年累计研发投入3520万元。然而,由于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巨大、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传统的银行授信模式无法满足其现实的融资需求。

  作为扎根本溪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本溪银行充分发挥决策链短、贴近地方的优势,为药联制药量身定制专属融资方案,运用中国人民银行“科创贷”再贷款资金向企业发放3000万元科创类贷款,助力企业加速药品研发、生产工艺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制药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迈进,以金融创新引擎激活产业转型新动能。

  获得金融支持不只有药联制药,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的指导下,辽宁省金融业充分挖掘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力股”,为企业提供“最适配”的金融服务,帮助众多中小科创企业成长为行业“黑马”。

  中研普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800亿元,占东北地区总量的65%,形成了以化学药为支柱、生物药快速崛起、现代中药特色发展、医疗器械高端突破的多元产业格局。其中,本溪凭借得天独厚的药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生物制药及疫苗产业重点布局,2024年产值突破150亿元。

  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之下,无数科技型企业正在“跑步进场”,未来的“种子”正在辽宁省加速萌发。从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从新松机器人再到新能源汽车……近年来,金融活水持续浇灌辽宁产业创新的发展“沃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弱到强。

  “要继续努力,把短板补上,把结构调优,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本钢的殷殷嘱托,为制造业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日的辽沈大地,大国重器风采粲然、高端装备制造业多点开花、新兴产业势头正强。在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上,这个共和国“老工业基地”正因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开出“新花”,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