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中国人民大学秦萍教授团队 气候时代: 深度剖析需求侧减排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06 点击数: 

  以推动公众绿色低碳化行为为核心的 需求侧减排 ,已成为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大规模、深层次的减排,不仅依赖于政策和技术的推动,更离不开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充分认知及其行为模式的低碳转型。然而,这种转型往往伴随着显著的个人福利损失,成为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挑战。一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系统地剖析了中国公众在气候认知与减排行 动之间 的转化机制,揭示了其行为逻辑与特征。本书工具,旨在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的气候行动共识与协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公众基础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秦萍教授团队 气候时代: 深度剖析需求侧减排的机遇和挑战(图1)

中国人民大学秦萍教授团队 气候时代: 深度剖析需求侧减排的机遇和挑战(图2)

  长期以来,以生产技术低碳化为核心的“供给侧减排”方案主导了全球气候治理框架。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仅依靠现有的成熟供给侧技术,难以实现《巴黎协定》中关于温升控制的目标。因此,气候科学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供给侧以外的其他减排策略。

  “需求侧减排”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答案——它通过推动个人与家庭在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低碳化转型,实现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降低。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首次提及个人与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到了2022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更是专门成章,充分肯定了 需求侧减排 的价值,南宫28娱乐平台标志着传统以供给侧为主导的气候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全球气候 治理正 从“以供给侧为主”迈向“供需两侧并重”的新时代,这一转变背后有三项关键科学研判作为支撑:其一,仅依靠现有的成熟供给侧技术,难以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其二,通过优化衣、食、住、行等需求侧各领域的碳排放,人类完全可以在维持体面生活的同时,实现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其三,科学合理的 需求侧减排 措施不仅能够缓解 供给侧减排 的压力,例如减少对高成本碳捕集技术的依赖,还能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协同效应。这些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推动形成积极的正向反馈。

  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双碳”目标的确立下,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气候治理挑战——不仅要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的碳排放削减,还 需在短短30年内完成发达国家60年才实现的碳中和进程。在这一背景下,14亿多人口的生活方式转型已成为决定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变量。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绿色基础设施和最具活力的碳普惠市场,但在推动公众大规模行为转变方面仍面临显著挑战。大量研究和 碳普惠报告 显示,虽然中国公众普遍支持企业和政府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或仅愿意采取那些对生活影响较小、但减排效果也十分有限的行为。

  如果需求 侧减排确实 能够与人类福祉的提升实现协同,为何我们尚未看到公众积极转向低碳生活方式以提升自身福祉?如果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有助于推动低碳行为的采纳,为何在实践中我们常常观察到的是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高度认知与低碳行动水平偏低之间的矛盾?这些突出的悖论,正是本书写作的起点。

  《气候时代: 深度剖析需求侧减排的机遇和挑战》一书通过梳理需求侧减排概念的演进脉络,重新审视现有政策实践,并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尝试从个体的气候变化认知、行为权衡逻辑以及成本收益三个维度,以系统性的视角重新剖析需求侧减排在个体层面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公众低碳行为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应对方案。南宫28娱乐平台

  第1章 绪言, 回顾了 需求侧减排 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相关政策措施的现状,明确了在实现需求 侧减排潜力 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障碍,并分析了研究需求与现有政策思路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全书的研究框架,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方向和指导。

  第 2 ~ 4 章聚焦需求侧减排的第一个特征:生活和行为方式改变纳入长期气候减缓目标的框架之中。深入 分析了中国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渠道——高温事件和气候传播——在塑造公众对不同气候议题关注度方面的具体影响。

  第 5 ~6 章聚焦需求侧减排的第二大特征:高碳足迹行为转变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从短期适应行为与长期减缓行为之间的权衡、以及不同减缓行为之间的选择特征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了可能影响公众在最 具减排潜力 的低碳行为上做出转变的 影响 因素。

  第7~9章聚焦需求侧减排的第三大特征:个体福利分析成为需求侧减排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遵循由浅入深的分析逻辑,从测算消费者从肉类饮食向植物蛋白饮食转变所需承担的心理成本入手,逐步拓展至从主观感知与行为测度两个维度,综合评估低碳行为所涉及的货币成本与心理成本,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成本对个体福利水平的具体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秦萍教授团队 气候时代: 深度剖析需求侧减排的机遇和挑战(图3)

中国人民大学秦萍教授团队 气候时代: 深度剖析需求侧减排的机遇和挑战(图4)

  特色一,面向学科前沿。本书从公众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与需求 侧减排概念 演进相契合的“认知—行为—福利”三维分析框架,为需求 侧减排研究 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支撑。在气候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需求侧减排 已成为气候科学、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关注家庭碳足迹核算、减 排潜力 评估,以及其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与权衡,对微观个体行为逻辑的探讨相对不足,难以有效指导 需求侧减排在 个体层面的落地实施。本书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公众个体的行为逻辑,夯实了需求 侧减排实现 的微观理论基础。

  特色二,聚焦政策实践。本书立足于中国“双碳”目标,聚焦当前各界关注的政策热点与难点,提出具体且契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需求 侧减排政策 工具,旨在破解当前需求 侧减排多 停留在研究与政策共识层面的困境。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气候传播框架,切实提升公众的行动力?作为极具潜力的 需求侧减排 举措,低碳饮食转型在中国市场为何进展缓慢,又该如何突破?在多种 需求侧减排行 为选项中,应如何安排政策干预的优先顺序,以在最小 化个人 福利损失和政策阻力的同时,推动减排效果更显著的行为落地。

  特色三,富含启发意义。本书创新性地整合了 高频大 数据、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多源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离散选择实验、成本收益分析等多种方法,不仅为需求 侧减排政策 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微观实证依据和科学的因果分析,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和 可 复制性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研究者,阅读本书都将获得极大的启发。例如,第1~3章基于百度搜索指数刻画公众无意识的行为兴趣与关注度,这种基于文本分析的思路在其他国家背景下也可应用 于谷歌 搜索、推特等网络大数据。第5 章利用 高频智能水表数据和高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精准识别气候变化与家庭气候适应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支持。随着智能水表和电表的普 及,研究者可借助更加精细的数据在不同国家和背景下开展类似研究。第9章中,研究团队开发的需求 侧减排成本 收益分析框架和参数信息库均为开源,可方便地应用于其他地区的减排情景分析。

  本书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数据应用方面,构成了我国首次将需求侧减排理念向公众低碳行动实践转化的创新探索。它不仅是对现有需求侧减排政策范式的深入反思,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也期望为后续研究“抛砖引玉”,成为推动该领域深入发展的“铺路石”。

  本书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中国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行 为研究” (项目批准号: 72173126) 和重点项目“温室气体减排、 空气污染治理 的健康效益评估与协同政策设计” (项目批准号: 72134006) 的 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南京一小区业委会花近千万维修金被曝套取500多万:仅感烟探测器就少了2428个,涉及金额近38万,原业委会主任被刑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答记者问

  列车砸窗乘客不该被批评,系工作人员失职,国铁集团至今无人向K1373乘客致歉

  70岁知名演员任达华,收完麦子又回山东老家种玉米!网友:叔,别忘了晚上去抓知了猴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犯罪组织偏爱GrapheneOS系统,西班牙警方重点排查谷歌Pixel手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