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沙湖边,坐落着一座36层高的地标建筑——中碳登大厦。
2017年12月,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落户这里。注册登记系统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
作为全国碳市场的“碳资产大脑”,中碳登从规划设计到落成投用,助力武汉探索低碳绿色转型路径。
借势中碳登的落户,武汉市推进碳市场机制创新、全民碳普惠实践、探索近零碳排放区试点。“要实现模式可持续,核心在于把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切实转化为经济价值与资产优势。”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说。
3年前,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成员郑涵和同事做环保调研时被一位老太太反问。这句话,让郑涵和同事们意识到,要让绿色生活方式可持续,必须让每一个绿色行为都能量化并得到回馈。
2023年4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计划用3年时间为广大居民谋取“碳权益”。
同年6月,武汉上线公众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计算方法,全面记录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通过践行公交出行、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武汉市民可积累碳普惠减排量。
今年6月3日,“武碳江湖”正式上线万,武汉市民个人碳减排总量达51803吨,已覆盖11个公众生活场景。“个人减排的积分,可用来兑换打车券、购物券等,还可以在银行兑换利息红包,用于抵扣贷款的利息。”郑涵说。
张朝辉说,“武碳江湖”是全国碳减排场景最丰富的低碳生活平台,也是武汉抢抓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的中碳登落户机遇,推广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的重要举措。
从政策要求到公众自觉,武汉碳普惠体系已构建起“行为记录—减排量化—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从个人账户里的数字积累到重大活动的碳中和实践,绿色风尚正在武汉生根发芽。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厦,被称为我国碳市场的“大数据中枢”。每天2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在此汇聚,每个碳排放单位的“碳家底”都有一本明白账。
6月3日,《民生周刊》记者在中碳登大厦内的电子大屏看到当日全国碳市场最新交易的实时数据:单日成交量31万余吨,成交均价68.24元/吨。
自2021年落户武汉以来,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交易6.53亿吨碳配额,成交额突破448亿元。
在中碳登大厦,80多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汇聚在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大家合力共闯万亿级低碳城市建设市场。”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观说。
依托楼内“双碳”上下游企业,武汉市成立了首个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目前,这一联盟已成为涵盖金融、技术、应用等“双碳”产业链的上下游、多领域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武汉加快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依托“中碳登”虹吸效应,武汉市武昌区吸引了400多家涉碳服务企业、机构落户。随着“双碳”产业聚集,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加速成型。
2024年,武汉市推动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全产业链发展,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今年4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洪山区分局接到群众投诉:某公司存在逃避监管排污的违法行为。
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南宫28娱乐平台洪山区分局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一案双查”机制要求,除完成问题整改外,还要追究涉案企业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为高效、创新履行赔偿义务,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与赔偿义务人充分磋商并达成共识:由赔偿义务人认购价值不少于7993元的碳普惠减排量,并授权湖北中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托管,用于支持武汉市全民减排及低碳出行活动。
除了推出“以碳代偿”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修复模式外,武汉还探索开展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首创了“碳中和婚礼”“以碳代捐”等鼓励碳减排模式。
在推动企业减排方面,武汉也推出许多创新做法:“蓝天卫士”汇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控数据和2000多个大气污染源单位信息。通过建立污染源档案,汇总企业排污许可、污染源在线类信息,扩展污染源分级评价,实现污染源标签化管理、污染源分级赋码管理,形成企业“画像”。
谈及未来的规划,张朝辉表示,武汉将持续加快构建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形成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南宫28娱乐平台以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为载体的碳要素富集高地。
原标题:《(引题)推进碳市场机制创新、全民碳普惠实践,探索近零碳排放区试点(主题)“双碳”战略的武汉实践》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