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当前已进入攻坚期。南宫28官方网站”6月25日,在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第三届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会上,与会嘉宾对此形成共识。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通过去产能、发展电炉炼钢、探索氢冶金、建设EPD平台、制定低碳排放钢标准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然而,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所说:“当前逆全球化浪潮兴起,绿色低碳发展摇摆不定,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构,钢铁行业在面临下行周期严峻挑战的同时,如何能够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地实现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是企业、行业、政府乃至全社会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发展工作组的研究报告,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有: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优化调整挑战大;先进产能不足,淘汰过剩产能任重道远;流程结构以长流程为主,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清洁替代难度大;资源结构以铁矿石为主,降碳难度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谋划、系统推进。
“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碳交易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下,钢铁产业格局发生重构是必然的。政府部门要鼓励钢铁企业在重组过程中优化布局、削减产能,探索多渠道联合重组方式,推动钢铁企业加快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该工作组指出。
世界钢协副总干事钟绍良也就此展开分析,在需求与产能结构方面,预计未来25年全球钢铁需求总量将增长15% 以上,但产量上升会给减碳带来巨大压力。“印度和东南亚新增产能多采用长流程,进一步加大碳排放强度降低难度。”他说。同时,世界主要钢铁企业规划的超7000万吨/年“绿钢”产能,均面临推迟的风险,短期低碳发展挑战重重。
姜维认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低碳技术进步,但在行业下行周期,南宫28官方网站低碳技术研发或对钢铁企业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构建低碳技术研发新格局尤为关键。”他说道。为此,他建议行业企业既要加大对于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也要加大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同时,亟须从国家层面落实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形成政策框架体系,促进中国钢铁低碳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全球已官宣180亿美元政府资金用于相关项目,而我国始终为零。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钢协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的18年间,全球碳排放强度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过去5年甚至呈上升趋势。2021年—2023 年,吨钢碳排放量始终维持在1.92 吨左右。在钟绍良看来,影响钢铁行业脱碳的因素非常复杂,一些影响脱碳进展的因素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如地缘政治因素干扰明显,部分国家的大选给该国的气候战略带来不确定性;近两年全球钢铁企业业绩不佳,保利润、求生存成为首要任务,中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更增加了成本负担;等等。未来,钢铁行业需在重重困境中探索前行,寻找低碳转型的有效路径。
会上,与会代表从多方探寻了钢铁产业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一致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低碳形势,唯有协同创新方能破局。
第一,减量化发展过程中逐步调整流程结构。钢协低碳发展工作组指出,未来,三大冶金流程结构将面临调整:高炉-转炉长流程将逐步过渡到以生产平材产品为主,特别是薄板、中厚板等高端板材的大批量产品,主要布局在沿海深水港地区;全废钢电炉流程,将逐步以生产建筑用长材来替代以中小高炉-转炉流程生产螺纹钢、线材等大宗产品;氢还原-电炉流程尚处于探索、开发阶段,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氢还原-电炉流程工业化研究试验。预计到2030年,三大流程的产量占比将分别达到80%~90%、10%~20%、3%左右。
第二,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降碳。钢协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会长刘安栋指出,从矿山、能源供应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到钢铁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需要形成紧密协作的绿色价值链,共同优化各阶段流程、以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福德士河集团技术总监韩敏惇称:“我们的愿景是生产1亿吨绿色铁素,大约能代替2亿吨的铁矿石。”据介绍,最简单的低碳工艺流程是采用氢气一步法直接还原超高品位铁矿石,但由于超过95%的铁矿石含有大量杂质,福德士河正探索通过绿色氢基、电化学的工艺来还原。与此同时,必和必拓也正在探索高炉改造工艺路线,有望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绿氢实现与DRI-EAF工艺相当的排放强度。淡水河谷公司借助Tecnored技术,以生物炭取代传统冶金燃料,生产绿色生铁,助力钢铁企业实现低碳生产。
“由于我国目前废钢的管理和应用水平与未来废钢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不相适应,建议国家将废钢作为战略资源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加快推动废钢加工行业产业化、区域化、产品化发展的步伐,建立适应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废钢铁回收—分类—加工—配送体系。”钢协低碳发展工作组表示,建议明确废钢回收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研究针对进口再生钢铁原料的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提高炼钢炉料的退税比例,提高其使用再生原料的积极性。
IEA(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显示,氢基直接还原铁的成本比现有的高炉-转炉技术生产成本高50%~85%。不过,博众智合能源转型中国工业项目副主任王立认为,“中国可再生电力装机和发电量为绿氢价格下降打下坚实基础,预计2030年中国氢基直还铁成本将具有全球竞争力,届时将成为钢铁行业减碳的主要助力。”
第三,加快推动“绿钢”市场发展。“‘绿钢’市场发展对行业低碳转型影响深远。”钟绍良认为,当前,“绿钢”市场处于启动阶段,属于小众市场,由部分领先的跨国企业(如汽车)和少数国家政府采购项目拉动。“绿钢”市场要成为主流市场,需要价值链上的所有相关方通力合作。
王立也表示,政府需加强绿色采购,带动绿色园区等非政府绿钢采购,打造先导市场。同时,鼓励钢铁产业链下游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促进汽车、建筑和其他主要钢铁买家在绿钢使用比例方面达成共识,并逐步提高绿钢比例。据首钢京唐低碳室主任吴刚介绍,目前已有下游汽车企业愿意支付低碳钢产品的溢价,前提是钢铁产品的性能不减。
第四,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中国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史伟伟结合电力企业实践认为:“未来,钢铁、水泥企业碳配额的盈余或短缺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运营效率和技术水平,核心在于自身产品的排放强度与基准值的差异。因此,钢铁企业应通过积极参与碳市场,将碳配额价格因素深度融入技术降碳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减排路径。”在此基础上,钢铁企业应通过持续推进工艺优化、先进技术应用、低碳冶炼技术研究等多方面举措,深入开展节能降碳实践,推动自身交易体系的产品的排放强度的下降。
此外,与会嘉宾还提出如下路径建议:开展《低碳排放钢评价方法》标准宣贯实施,据透露,钢协低碳标准工作组今年将推进《低碳排放钢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计划的申报,同时,将扩展标准适用范围,增加补充特钢部分;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也是必要之举,建议钢铁行业同风、光、氢能以及生物质能等上游新能源行业积极开展行业间协作,助力钢铁工业新能源结构体系建立;智能化手段也不可忽视,九九智能环保基于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探索钢铁企业工艺流程中的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新路径,助力钢铁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姜维总结道,我国作为钢铁生产与出口大国,迫切需要以产业链协同为核心,构建“国内循环筑基、国际合作破局”的低碳发展新范式,不仅国内产业链上下游需通过共性技术研发联合体攻克氢冶金、碳捕集等关键技术,更需着眼全球资源整合,在国际层面构建应对全球低碳贸易规则的协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