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梅林,风从稻浪掠过。1.88平方公里的平畴上,柏油路如玉带蜿蜒,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在绿荫里闪光,光伏屋顶与数字跑道相映成趣。这幅和美乡村画卷,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杭州东部沙地平原的生动注脚。
二十余年前,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以生态立村、生态富民为钥,轻轻一转,便开启了绿色发展之门。它不仅重塑了万千乡村的容颜,更率先把生态环境做成了产业,成为“绿水青山”蝶变“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
作为“千万工程”重要源起地之一,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正是这场蝶变的起点之一。二十余年来,它沿着“千万工程”破题、“乡村振兴”加速的轨迹,以低碳产业为脊、生态农业为脉,在杭州东部的沙地平原找到“两山”转化的可行路径,在平畴沃野间绘就寻找两山的转化路径,让没有高山的沙地平原崛起“金山银山”。
二十年试验摸索,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梅林村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一个村容整洁、规划有序的美丽乡村跃然眼前。这一绿色家底,也成为“绿水青山”真正具备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能力。
“两山理念”的核心在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怎么转,转向哪里?以践行 “两山” 理念为指引,梅林村把新能源光伏项目作为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突破口,用生态“好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
盛夏时节,走进梅林村,村内美好生活中心的屋顶整齐地铺设着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率先打造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258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通过屋顶安装的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屋顶安装光伏的不仅有美好生活中心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工厂、民居也陆续装上了屋顶光伏。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民缪文孝和盛国江尝到了“甜头”,不仅家中的电器用上了清洁绿电,还享受到了阳光带来的额外收益。目前,全村50多户居民已在接洽安装屋顶光伏。
绿色发展是一条关乎民生福祉的长远发展题。梅林村先后经历多轮绿色提升工程,时至今日,南宫28官网俯瞰梅林村,规整的工厂、洋气的楼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小型风力发电机、绿色充电站、智慧健康小站、数字公交站、数字跑道等现代化农村场景映入眼帘。“村里的公共停车场还建起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在我们农村充电也十分方便。”村民魏来法竖起大拇指。据来涵彬介绍,村内共设置了25个充电桩,村民每年充电支出能节省15%,推动了清洁能源走进村民生活。
当年带动梅林村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爱迪尔,如今成为该村的“能效领跑者”。目前,已并网的爱迪尔低碳工厂4.7兆瓦光伏项目成企业低碳转型支撑,年发电550万千瓦时,减碳3069吨。
而在更广阔的乡野,梅林村渔光互补项目整合86余亩池塘与39余亩土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益”,预计每年可增村集体收入超11万元,将每一缕阳光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
不过,要让绿色发展的动能更持久,仅靠生活场景的升级还远远不够。如何让生态优势从改善生活向壮大产业延伸,为村集体经济注入长效活力?梅林村把目光投向了绿色产业的引进与培育。2025年落户的杭州奔马低碳新材料智慧工厂,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践。这家工厂用技术创新重构生产逻辑:高效干燥技术让蒸汽循环利用,废弃PET回收体系每年减少10万吨碳排放,既省下石油资源,又成了全省制造转型样板。绿色生产方式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更让村域经济有了可持续的增长极。
从阳光到电能、从低碳习惯到绿色产业,梅林村用实践证明: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正是孕育金山银山的过程。数据显示,通过光伏发电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不到两年就能回收成本并开始盈利,且村每年集体可以减少几万块钱的费用。这份答卷让梅林村成为全市唯一村级代表,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千万工程”成了实打实的“低碳工程”“共富工程”。
当“两山”理念的实践在梅林村铺展新图景,青年力量正成为打通生态价值与发展动能的核心纽带——他们以创意为笔,以行动为墨,在绿水青山间写下“生态变价值”的鲜活答案。
因为向往乡村,来自湖南邵阳的李乐军入驻大梅林数字青年未来村Q Space社区,成为“数字游民”。Q Space社区是一个位于青年共居社区。位于梅林村的美好生活中心。作为一个配套齐全的社区综合体,这里不仅有共享办公、住宿区,厨房,还配备了 图书馆、健身房、咖啡馆、健康服务站等设施。该社区以“青年乡创”为总基调,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青年才俊,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创。
过去的一年,大梅林数字青年未来村Q Space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青年才俊,自发产生了356场有趣活动、65个共学项目、46次跨行业经验分享,并涌现出7个共创项目,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青年社区。
青年们在这里共居,读懂生态之美;在这里共学,挖掘生态潜力;在这里共创,开始把“看得到的绿水青山”转化为“摸得着的发展机遇”。
青年创意,首先让生态资源长出“经济新枝”。“无寻处”陶艺工作室的青年匠人,从山间挖取陶土,经双手塑形烧制,让原本沉寂的泥土成为承载乡愁的艺术品;“桑甜”非遗茶点的创业者深挖本地桑蚕文化,用生态农产复刻传统风味,让田园物产变成文化载体。青年团队一头扎进田间,一头对接市场,给生态农产贴上“青春标签”,硬生生走出“生态基底+创意包装”的增值路径。这些探索证明:当青年把创意注入乡土,绿水青山就能从“风景”变成“产品”。
青年活力,更让乡村生态成为“流量引擎”。去年以来,50余场“青年集市”“稻田迷宫”“田园派对”在梅林村接连上演:市集里的手作带着泥土气息,迷宫藏着农耕智慧,派对音乐与稻田共鸣。当游客量变成消费量,生态颜值变成经济收益,“两山”转化有了最直观的注脚。
从青年创意孵化新业态,到文旅活动激活乡村消费,梅林的青春力量证明:绿水青山不仅能通过技术变电能、通过产业变动能,更能凭借人才活力变成“创意源泉”。
当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生态优势便有了更鲜活的转化路径,“两山”理念也由此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在共居中共享乡村的生态之美,在共学中挖掘乡村的生态价值,在共创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每一场活动、每一个项目,都是在为绿水青山赋予更多经济内涵,让乡村的生态颜值逐渐转化为发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