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真金白银 筑牢生态屏障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31 点击数: 

  

真金白银 筑牢生态屏障

  7月23日,蚌埠市淮河两岸风光旖旎,山峦连绵起伏,村落星罗棋布,绿地湿地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画卷。通讯员 马二虎 摄

  近日,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公示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名单,由淮南、蚌埠、滁州三市联合申报的安徽省淮河中游—江淮分水岭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入选。

  该项目总投资6.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就达到5.44亿元,建设期为2025年至2027年。

  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是财政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实施的专项工程,旨在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推动生态增绿和农民增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自2021年启动以来,通过竞争性评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支持5个批次85个项目。

  我省分别在2021年、2023年、2024年、2025年的竞争性评选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示范项目5个,总投资23.0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6.47亿元,涵盖池州、六安、黄山、马鞍山、宣城、淮南、蚌埠、滁州8市,项目争取成功率居全国前列,中央财政出资占比平均超70%。

  目前,池州市的项目已通过国家核查验收,南宫28官方网站黄山、六安两市项目基本完成,马鞍山、宣城正在稳步推进。

  国土绿化示范项目为我省注入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双动能,通过资金撬动、科学绿化和跨域协作,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省淮河中游—江淮分水岭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涉及淮南、蚌埠、滁州三市,是在淮河流域和江淮分水岭地区布局的重大生态工程。

  淮南、蚌埠、滁州三市一水相连,地处江淮丘陵与淮河中游平原的缓冲区、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属国家“三区四带”的长江重点生态区。三市联合申报,打破了行政壁垒,实现淮河中游与江淮分水岭区域的一体化治理。

  这一项目结合省国土空间规划、绿美江淮行动等重点任务,构建“两带两区”建设布局,即淮河生态修复带、江淮运河生态修复带、沿淮平原生态修复区、江淮丘陵岗地生态修复区,建设营造林32.58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11.77万亩、退化林修复18.91万亩、人工造林1.9万亩,并建设消防抗旱蓄水池、小型蓄水设施、标识牌等。

  “该项目是贯彻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守护江淮粮仓的有力举措,对进一步筑牢淮河绿色生态屏障、推动绿美江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省林业局规划财务处处长余建安说。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6.48亿元,分别涉及淮南市2.79亿元、蚌埠市2.23亿元、南宫28官方网站滁州市1.46亿元。淮南市计划营造林建设总规模12.3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5万亩、退化林修复6.43万亩、中幼林抚育4.45万亩。

  蚌埠市聚焦“江淮缓冲带、淮河分水岭”核心生态区位,将项目纳入淮河生态廊道建设整体布局,统筹推进人工造林0.45万亩、中幼林抚育3.96万亩、退化林修复5.9万亩,营造林总规模超10万亩,同步建设消防抗旱蓄水池79座、生态标识设施33处。

  滁州市计划完成中幼林抚育3.37万亩、退化林修复6.59万亩,主要在市属国有林场和明光市、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南谯区实施。

  余建安表示,项目建成后,将系统修复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显著提升江淮运河和淮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全面增强生态多样性,为筑牢淮河中游—江淮分水岭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盛夏时节,行走在池州市沿江大堤上,树木繁茂、满目青翠,郁郁葱葱的林海已经成为长江的绿色屏障。

  “新地标,美爆了!江风吹着,满眼绿色,心情很愉悦!”说起主城区507码头的变化,池州市民唐女士不胜感慨。507码头片区曾是砂场、养猪场及各类违章建筑扎堆,当地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复绿“两手抓”,让码头片区蝶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市民公园。

  池州市是八百里皖江重要的节点城市,长江岸线公里,占皖江岸线年,池州市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总任务17.7万亩,总投资3.2亿元。项目按照“以水定绿、依水布绿”原则,以池州市域内长江及其6条一级支流流域,布局“一轴六脉”,打造三大功能区,实施六大工程,涉及46个乡镇街道、5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苗圃,惠及35万农村人口,带动就业10万人次,年均可实现碳汇18万吨。

  “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7.7万亩绩效目标任务,并通过省级核查验收、国家总验收评价。”池州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结合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拆除“两高”企业、修复废弃矿山、改造闲置码头,建新绿、补断带、提质量,构建绿化美化和生态防护为一体的长江岸线景观林带,打造长江(池州)最美生态廊道。

  2024年,池州市生态质量指数(EQI值)达75.39,生态质量评价为全省最高等级的“一类”,与黄山市并列成为安徽省内两位“生态优等生”。

  在六安市金寨县的天堂寨景区,千米之上的海拔与近97%的森林覆盖率,共同造就了平均22℃的宜人气温,恰似天然的巨型空调房。“来到这里,瞬间感觉清凉惬意,身心也得到了放松。”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女士高兴地说。

  2023年,六安、黄山两市双双入选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4亿元,包括天堂寨景区森林质量提升在内,共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5.3万亩。

  六安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3.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亿元、地方配套1.7亿元,总规模为营造林27.66万亩,新增碳汇约4.35万吨/年。黄山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3.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亿元、地方配套1.1亿元,总规模为营造林17.70万亩,新增碳汇约4.36万吨/年。

  “目前两市项目已基本完成,正等待验收。建成后,将进一步筑牢皖西大别山区和长三角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余建安表示。

  据了解,我省5批项目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16.47亿元,带动总投资23.05亿元,中央资金占比平均超70%,形成了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协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可以大大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确保项目可持续推进。”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林业部门,督促指导马鞍山、宣城、淮南、蚌埠、滁州等市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在科学绿化、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持续提升长江、淮河流域和江淮分水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记者 汤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