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说,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可能仅需30年。相比之下,西方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50年-60年,时间更加漫长。
当时,我还在总部设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行”)担任首席能源专家,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绿色金融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能够提出具有雄心的“双碳”目标,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业是个巨大的推动,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虽然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我在亚行的各国同事都说:“我们相信,中国一旦提出了目标,就一定会做到!”
他们举例说,以前中国很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PM2.5数值爆表,很多亚行国际员工担心影响健康,不愿意到北京工作和出差,但经过中国政府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综合治理,他们都看到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大大改善,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现在,南宫28官方网站北京已成为最受亚行员工喜欢的常驻地和出差地。
2021年7月,南宫28官方网站我告别马尼拉和工作了21年的亚行,回到国内加入腾讯集团担任碳中和高级顾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实现“双碳”目标比治理空气污染更复杂、更具挑战性,因为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面更广,从各级政府到各行各业,从教育部门到科研院所,从各类企业到我们每个人,全社会都需要动员起来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各类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奔向零碳:中国企业“双碳”行动指南》的出版恰逢其时,其内容丰富翔实,涉及国内和国际,既有企业碳排放盘查、碳资产管理这样的实用方法,也有汽车、消费、快递、互联网、能源、建筑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实际案例,有思考有实践,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指南。
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到,虽然每一家企业都面临着自身减排、实现碳中和的压力,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业务场景。换句话说,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是“难而正确的事情”,对企业来说必然有压力,也一定是提质增效的动力,可以大显身手。正如书中所写:“气候变化是危机,也是低碳经济蓝海。”
说到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近来异常火爆的人工智能(AI)和相关的大语言模型。作为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无疑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强大动能,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会导致电力需求急剧增长,为碳中和进程带来新挑战。
“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尽管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在训练和运行过程中能耗较大,但其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碳中和。AI和大型语言模型在优化能源使用、提高生产效率、预测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然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需要在发展AI技术的同时,关注其能耗问题,通过优化算法、提高硬件能效等措施降低碳足迹。此外,还应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减少数据中心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总之,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以上引号内的文字信息是我用腾讯“混元助手”大语言模型得到的回答,提示词是“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能耗很大,那么其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碳中和吗?请用五六句话概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