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中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启动。但因印度部分媒体的“水威胁”炒作,意外掀起了一场中国阴谋论的舆论风波。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总投资达1.2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超过2008年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4万亿元投资的1/3,若以国际汇率折算,约相当于1700亿美元。其核心设计是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打通30公里隧洞,利用2350米的天然落差(相当于三峡大坝落差的23倍)发电,规划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座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
这一工程的战略价值远超出能源范畴,碳中和方面,年发电量可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亿吨。对中国而言,这是实现2060年“双碳”目标的关键拼图;对全球而言,相当于每年新增一片覆盖60万公顷森林的碳汇能力。
从水文数据看,雅鲁藏布江出境年径流量约1600亿立方米,仅占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水量的19%(印度本地降水贡献81%)。中国境内开发仅涉及雅鲁藏布江干流的局部段,且通过科学调度保障“旱季最小下泄流量、雨季错峰蓄洪”
印度舆论的核心指控是“中国可能将水资源武器化”,但这一逻辑的荒谬性,在印度自身的行为中已暴露无遗: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印度为打击巴基斯坦,单方面截断恒河水源,导致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超3000万人面临饮水危机;2025年4月,南宫28官方网站印度又以“国内干旱”为由,削减对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分配,引发巴方强烈抗议。
目前印度自身水资源管理混乱,全国70%的地表水因污染无法直接使用,超6亿人面临缺水威胁。其解决之道不是合作,而是“抢水”——在恒河流域修建数百座水坝,导致下游孟加拉国河道淤积、盐碱化加剧。
中国的水电开发恰恰是对“水武器化”的最有力反驳:墨脱水电站通过隧洞引水而非筑坝截流,既保留了河流的自然生态流量,又通过调节径流降低了下游洪灾风险(据中国水利研究院模拟,工程运行后,下游雨季最大洪峰流量可降低15%-20%)。
孟加拉国对此早有期待——该国每年因洪灾损失超GDP的2%,中国工程的建成将直接惠及这一“水患之国”。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深层影响,在于它打破了印度对南亚“一家独大”的幻想。
工程建成后,年30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将通过特高压线路输往缅甸、孟加拉国等能源短缺国。这对长期受印度经济挤压的南亚小国而言,是摆脱“印度依赖症”的关键机遇:
缅甸可通过电力出口发展制造业,孟加拉国能以更低成本推进工业化,两国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将进一步深化。
更让印度不安的是,工程强化了中国在边境地区的战略存在。随着数万建设者入驻墨脱,配套的公路、电网将彻底改变藏东南“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的局面,边境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的水电开发,既是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回应,也是对南亚发展赤字的填补。印度若继续沉溺于“中国威胁”的叙事,最终伤害的将是自身发展机遇——当孟加拉国因中国电力实现工业化,当缅甸因能源合作融入区域经济,印度若仍执着于“零和博弈”,终将被时代浪潮抛在身后。
历史的吊诡在于:真正害怕“水威胁”的,从来不是下游国家,而是那些试图用“水龙头”绑架他人的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