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改革精神、践行青年担当,7月1日至3日,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小岗筑梦队”奔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辗转博物馆、小岗村等多地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人物访谈、志愿服务等多元形式,在历史文化
7月1日在凤阳博物馆,“小岗筑梦队”的同学们穿梭于历史长廊,深度领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奇人生与丰功伟绩。从出身贫寒到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跌宕起伏的奋斗历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坚韧与魄力。同时,大家还深入学习了王剑英精神。王剑英先生毕生致力于明史研究,其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广大学子们在专业领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
同学们首先采访了大包干当事人——关友江老爷爷,听着老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年生活困苦,被迫乞讨的惨淡生活的情形,于是被迫改革,才有了我们熟知的十八个红手印的故事,继而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惊心动魄瞬间。采访过程中,同学们不由得深深被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所感染,反响热烈,深刻领悟到历史不再是泛黄的纸页,而是成为了带着脉搏与体温的活生生记忆。这从历史深处捧出的回忆,远比任何文献更鲜明有力,“穷则思变、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将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学子心中。
紧接着参观沈浩同志纪念馆,深入了解“第二次红手印”事件,同学们通过珍贵的影像、手稿和实物,全面了解沈浩同志扎根小岗、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他为小岗村发展殚精竭虑,将生命献给这片热爱的崇高精神.同学们深受触动,南宫28进一步坚定了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信念。
小岗村的两次红手印事件,分别发生在1978年和2006年,是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的标志事件。虽相隔近三十年,但是一脉相承、南宫28与时俱进,共同推动了小岗村从解决温饱到走向富裕的转变。
小岗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的种植技术、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同学们不仅直观感受到产业发展与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度融合,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目睹果园老板及工人黝黑的肌肤和充满疲惫的眼眸后,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劳动的珍贵、果园发展的不易。
园区老板非常热情,还送给队员们一袋水蜜桃品尝。在得知果园中生产的水蜜桃和葡萄只采取线下售卖的方式后,“小岗筑梦队”的同学们向果园老板提出线上售卖,延长产业链,并将产品精美化的建议,旨在让这些优质农货搭乘流量快车拓展销路。同学们为优质农货被低价售卖感到惋惜,同时也对果园老板与工人充满关怀与同情,在炎热的天气下依旧挥汗如雨、亲力亲为。
首先是活跃气氛,队员们轮流向敬老院老人讲笑话,教老人唱《我和我的祖国》,大学生与老人相处的过程中蕴藏着双向的成长与感动。
然后是沟通交流环节,队员给老人捶背揉肩,闲话家常,聆听老一辈年轻故事,倾听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诲。老人们从“被照顾的对象”变为“故事的讲述者”,队员从“服务者”变为“学习者”,双方在平等中实现了情感的交融与价值观的碰撞。
最后是总结关怀,队员们向院长及工作人员了解老人的日常活动,对作息和生活需求一一表示关怀,始于倾听与尊重。活动即将结束之际,向老人送上小礼物,虽不昂贵,却承载着真诚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