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行业发展新形势,航天工程603698)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化、数字化为引领,推动煤气化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能源·化工强国大会上,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玉营表示,在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浪潮中,煤气化行业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推进,南宫28下载煤化工行业在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碳中和转型压力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航天工程在煤气化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转型,不断拓展业务边界、提升技术水平,争当新型工业化转型的实践者。
近年来,航天工程在煤气化技术革新方面持续发力,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发大型化、高压化、半废锅气化技术,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先是气化技术水平逐年提升。“自2008年航天工程1000吨级气化炉投产,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粉煤气化技术空白以来,我们的大型化技术不断革新,目前已发展到4000吨级,高压化技术压力也从4.0兆帕提高到6.5兆帕,大大提高了气化效率。”朱玉营介绍说,“航天工程通过高能效技术的研发,使得气化流程从激冷工艺逐步向半废锅/全废锅工艺转变,进一步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能。”
据悉,截至目前航天炉已签约项目78个,共187台气化炉。航天工程的煤气化技术已形成全系列产品,涵盖不同压力、规模和流程的气化炉,以及燃烧器和特种阀门等核心产品。项目业绩地图不仅覆盖安徽、山东、山西等多个国内主要省份,更延伸至非洲赞比亚等海外市场。2024年,公司新增签约10个项目、28台气化炉,运行项目数量和总台数持续增长,气化炉平均运行周期达331天,烧嘴平均运行周期达412天,最长运行纪录突破1141天。
航天工程的多项技术成果达国际先进。以昊源五期项目为例,该项目原始开车至今连续稳定运行超650天,并仍在刷新纪录。朱玉营指出,该项目解决了辐射废锅蒸汽衰减难题,副产蒸汽稳定在50吨/小时左右,合成气分离洗涤塔除尘效果良好,系统阻力低。技术成果鉴定表明,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辐射废锅副产蒸汽稳定无衰减,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2021年投产的瑞星3500吨级、6.5兆帕半废锅气化炉经鉴定同样达国际领先水平。
“绿色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布局。”朱玉营表示,航天工程积极响应国家“十五五”规划中煤化工与氢能融合发展的要求,推进氢能与煤化工的融合及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应用,并于2024年3月获得1000型ALK电解槽“氢能领跑者”认证;同年9月,航天I代碱性电解槽中试完成,最大产能可扩展至2000标方/小时。
在氢能方面,该公司传承航天催化科学、流体流场、系统工程技术等优势,开发出具有“航天特色”的电解槽产品,解决企业开车焦虑、安全担忧、设备失效等问题。朱玉营指出,航天工程针对绿氢行业面临的现状及痛点,如电解槽的可靠性、南宫28下载安全性等问题,通过氢/氧工段压力与主流程压力匹配、合理配置场内容性负荷、过程控制与智慧专家系统安全高效协作等手段,研发出高度适配煤化工的减碳脱碳技术,改善了电解槽各小室一致性差、电极衰减粉化腐蚀快,电解槽槽身挠曲塌陷渗碱等行业难题。
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三个角色,一个主体”的业务模式,即核心装备+工程服务+工厂运营移交三个角色,以及航天工程一个主体。其中,核心装备包括ALK电解槽、PEM电解槽、AEM电解槽;工程服务包括绿氢工程、工业气体纯化装置、生物质绿色燃料工程、固废资源化处置工程;工厂运营移交业务包括氢气运营工厂、生物质气化工厂、固废处置工厂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在生物质气化方面,该公司形成了涵盖基础数据、灰熔融特性以及气化反应性数据的典型生物质数据库,对木本生物炭、草本生物炭、稻壳、小麦秸秆等多种生物质原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中试试烧等实验,分析生物质的燃烧和气化特性,为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我们还计划在非洲、中亚、南亚、印尼等地区和国家深入开展煤气化技术和化工配套设备的市场推广,力争让国际化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朱玉营说。
在拓展绿色业务做好绿色转型的同时,近年来,航天工程还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目前其新型煤气化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已经逐步进入工程示范阶段。朱玉营指出,随着市场上粉煤煤质全元素在线分析系统和煤质工业分析系统的技术逐步成熟,以及煤粉流量免标定及在线校正技术、合成气组分拉曼光谱在线分析技术、气化炉灰渣粘度在线计算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困扰粉煤气流床气化的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这一行业难题将得到解决。
朱玉营表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通过仪表技术的进步,逐步实现优化数据结构、提升数据质量、构建关键数据神经网络,将攻克智能控制难题,切实推动煤气化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