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绿色就业爆发!这届高考最热的除了AI还有“双碳”!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04 点击数: 

  

绿色就业爆发!这届高考最热的除了AI还有“双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迫在眉睫,亟需大量专业人才来解决相关难题。此前工信部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口将达103万人。

  正值高考志愿填报之际,近两年国内多所高校纷纷新增了“双碳”领域相关专业,在专业选择上不妨关注这些专业。

  中国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绿色相关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双碳目标提出后,环保行业重心从污染治理转向气候变化应对,推动从业人数激增。

  供需缺口方面,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十四五” 期间我国 “双碳” 领域的人才需求接近 100 万人,但目前实际相关从业者仅约10 万人左右,人才仅满足需求的约一成,缺口巨大。

  除了技术人才缺口大,“双碳”领域对于管理、咨询等岗位的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

  气候行动青年联盟发布的《“双碳” 人才洞察报告》指出,自 “双碳” 目标提出后,中国碳管理相关从业者数量已从不足 1 万人增长到约 10 万人,预计到 2025 年将增至 50~100 万人。

  统计显示,从2023年至2024年,绿色技能岗位需求增长率达11.6%,但人才供给增速仅为5.6%,供需增速差超过两倍。

  细分领域的人才缺口方面,在新能源和环保相关多个领域,中国都存在明显人才短板。

  能源类专业人才尤为紧缺,供需比例相差约 35%,难以满足新能源产业扩张需求。工信部预测到 2025 年新材料领域人才缺口高达 909 万人,这体现出在新型电池、材料回收等绿色制造环节上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再如可再生能源领域,风电、光伏、储能等行业的人才缺口目前各自约有 20 万人左右。绿色金融和 ESG 方面,随着监管和市场关注提升,也出现对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

  总体来看,从企业碳排放管理到生态修复治理,各个绿色产业都面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当前绿色人才队伍呈现典型哑铃型分布,3-5年经验的中坚力量严重不足。

  这种断层源于产业快速扩张与人才培养周期的错配,企业普遍反映既缺乏技术领军者,又缺少能独立担纲项目的中级骨干。

  学历结构上,大多数绿色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但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导致战略规划、高端研发类岗位空缺率居高不下。

  这是由于绿色产业近年快速兴起,大量新人涌入,但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储备尚需时间积累。

  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布最新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增设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低空技术等29种本科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

  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与“碳中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农学和管理学等门类。

  核心专业(如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等)直接聚焦碳减排技术研发,覆盖碳捕集、清洁能源系统、智慧能源网络等关键领域。

  支撑专业(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林学、草业科学等)提供底层技术或生态固碳支持,例如开发高效能源材料、提升农业/林业碳汇能力。

  关联拓展专业(如能源经济、智能建造、碳储科学与工程等)延伸至政策管理(碳市场设计)、行业应用(绿色建筑)及前沿技术(地质封存)。

  2025年6月18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排名包括836个专业,涉及93个专业类、12个专业门类。

  榜单涵盖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核工业、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海洋科学等五大专业类,涉及30余个细分方向。

  大气科学类呈现明显的双核引领格局。南京大学凭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的传统优势,与北京大学在大气化学、碳循环研究的创新成果并列A+,两校主导着国家级气候研究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在气象装备研发领域保持竞争力,与兰州大学(干旱气候研究)、复旦大学(城市气候建模)共同占据B+梯队。南宫28下载

  该专业就业路径正从传统气象局向新能源领域延伸,风电企业高薪招聘气象分析师预测发电功率,碳排放监测机构急需大气成分分析人才。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成为名校必争之地。上海交大与中科大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领先,而环境工程A+有清华、同济等7所高校并列,反映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技术的应用普及度。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大学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以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实践案例脱颖而出,北京师范大学则依托湿地生态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特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环保设备工程方向蝉联第一,其研发的油气田污染控制设备已在中东油田应用。

  新兴方向如资源环境科学(中国农大)、水质科学与技术(南京工业)等,正在打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的技术闭环。

  核工业类迎来战略机遇期。清华大学以高温气冷堆技术、西安交大以核安全仿真技术问鼎核工程A+,哈尔滨工程大学凭借核动力舰船研究优势主导核燃料工程方向。

  南航将航空航天辐射防护技术迁移至核电领域,与兰州大学共同领衔核安全专业。

  核医学应用、核聚变研究等新兴方向正推动学科向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交叉演进。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凸显院校特色。北京林业大学垄断林学类6个专业榜首,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监测体系成为行业范本。

  南京林业大学则以智慧林业破局,通过林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森林碳汇精准核算。

  随着CCER市场重启,农业碳汇项目开发催生新型职业需求,相关专业毕业生可参与碳汇计量认证工作。

  海洋科学类形成一超多强格局。中国海洋大学包揽海洋科学、技术、资源环境3项第一,在黄海蓝碳试点工程中承担关键技术研发。

  厦门大学凭借珊瑚礁固碳研究稳居第二梯队。该领域就业呈现鲜明地域性,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招募海洋新能源开发人才,东海沿海城市急需赤潮防控技术专员。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