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發佈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範圍內新增、撤銷、調整專業點3424個,29種新專業亮相,調整力度不小。同時,首次設立“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為重點領域開通專業設置“綠色通道”。
本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是高校響應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的常規動作。近年來,國內外形勢快速變化,調整步伐也有加快之勢。
政策文件中高頻提及的“戰略急需”“新興交叉”,意味著專業調整已經從傳統的“加減法”走向了更為深入的“調結構、促融合”。
其中,“雙一流”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排頭兵”,新增、撤銷了哪些專業?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根據教育部每年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我們統計了近五年(2020-2024年)“雙一流”高校新增專業布點的相關數據。
統計顯示,近五年“雙一流”高校新增專業達1068個。其中,工學類501個,佔比近半,遙遙領先於其他門類,這與工學作為我國第一大學科門類的情況相呼應。其次是理學(131個)、管理學(86個)。
梳理近五年“雙一流”高校新增專業數量可以發現,TOP10中有6個屬於工學門類,再次印證了工學的主導地位。
整體來看,工科類新增專業主要集中在技術革新、工程應用等領域,這一趨勢也與近年來國家“新工科”建設的戰略方向一致。
具體來看,五年內共有41所“雙一流”高校新增“人工智慧”專業,位列榜首,反映出頂尖高校對該領域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從國産大模型的快速演進到人型機器人的驚艷亮相,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推動國家核心競爭力躍升的“硬科技”代表,發展態勢如火如荼,學科建設正當其時。
此外,“儲能科學與工程”這一工學“新貴”也在前十。作為2019年才被“官宣”增設的新專業,短短幾年間,就已在天津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重點高校落地。該專業聚焦新能源、儲能材料等前沿領域,被視為服務“雙碳”目標的核心專業。
對1068個新增專業的名稱進行詞頻統計發現,“智慧”“智慧”“工程”“科學”“技術”等是關鍵詞。其中,“智慧”與“智慧”突出,“智慧+”轉型明顯。
據統計,五年內,“雙一流”高校新增布點“智慧”“智慧”專業203個,南宫28下载幾乎全部集中于工科,有較強的技術導向。除人工智慧外,這些專業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智慧+工程”:如“智慧製造工程”“智慧感知工程”“智慧車輛工程”等,將人工智慧嵌入土木、資訊等傳統工科體系。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近五年僅該類專業就增設了7個。
“智慧+行業”:如“智慧農業”“智慧林業”“智慧交通”,強調數字化賦能傳統産業。
此外,今年新設“智慧影像藝術”(藝術學)和“人工智慧教育”(教育學)專業,分別在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開設。作為“智慧+”中罕見的非工科專業,它們的設立意味著“智慧+”的邊界正不斷拓展,從技術主導走向跨界融合。
統計近十年全國高校新增本科專業中含“智慧”“智慧”的專業可知,十年內新增“智慧”“智慧”本科專業總計2146個,其中近七成是近五年內新增的。
人工智慧專業在2018年開設之初新增180個,2021年之後增勢放緩。近兩年,智慧建造專業布點有所增加。
在以“智慧”“工程”為主的新增浪潮中,“運動訓練”以25個新增量位列第六。該專業屬於教育學類,培養內容涵蓋運動技能、訓練理論、體能管理等。
作為一個過去由體育院校主導開設的專業,運動訓練在雙一流院校中存量少、空白多、新增空間大。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推進、“體教融合”成為政策共識,一些綜合性大學開始主動“補位”。僅近五年,就有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25所雙一流院校新設該專業。
既有面向專項競技項目的“冰雪運動”(東北師範大學)、“足球運動”(河海大學等);
也有健康支援類的“運動康復”(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健康科學與技術”(上海交通大學)。
當然,專業新增數量的多少,除了受戰略導向和社會需求驅動,也受“存量基礎”影響。新增多少並不完全等同於熱門程度,“上新”與否還取決於高校原有布點的飽和程度。
近五年,我國全新開設142個專業。不少看似小眾的新設專業正瞄準未來問題,從“大類拓展”邁向“精準定制”。
比如去年新增的“冰雪舞蹈表演”,正是響應北京冬奧會後國家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戰略部署。
比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今年全國兩會再度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低空技術與工程”就被加入本科專業目錄,該專業為國家設置的戰略急需專業之一,緊貼當前“低空經濟”加速起飛的趨勢。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六所“雙一流”高校率先響應,從今年起首次對該專業招生。
自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發佈以來,各高校積極響應,多個交叉融合型的文科專業相繼設立。
如華中科技大學開設“計算金融”;南開大學、湖南大學、吉林大學等15所高校開設“金融科技”。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38所高校開設的“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是近五年排名第二的新增熱門專業,僅次於人工智慧。
數據統計,過去五年,全國高校本科專業雖仍有新增需求,但新增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撤銷數量卻連年攀升,學科“瘦身”趨勢明顯。
四川大學撤銷31個專業,其中不乏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等過去的熱門選擇。
調整的背後,既有學校本身師資力量、資源整合等方面的考慮,也伴隨著專業方向滯後、人才培養含金量不足、就業表現不佳等現實困境。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認為,學科專業大調整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有著深刻的底層邏輯,“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高地,是科技創新的高地。高校學科專業大調整的核心是為了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站在學校立場,吳德認為,撤銷專業的決策基於三大考量因素:首先,高品質就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其次,師資力量的供給情況也是核心要素;最後是招生狀況,如果一個專業招生時,第一志願的錄取率持續偏低,也可能面臨被撤銷的命運。
此外,産業更疊的加速也使部分曾經“對口”的專業逐漸脫離實際所需,逐漸被淘汰;又或者被撤銷專業並不是高校的辦學特色,要收縮非優勢領域強化辦學特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很多新的專業是伴隨著新的産業需求和社會人才需求所産生的,譬如低空技術與工程是隨著低空飛行技術發展所産生的專業,近年來很多高校也參與了相關技術的生産和使用。
在儲朝暉看來,對於考生來説,如果優勢、潛能或興趣恰恰在這些方向,當然可以優先選擇,盲目選則沒有必要。他建議,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專業時要多一分理性少一些盲從。
事實上,無論是“上新”還是“退場”,專業並非依據社會輿論的“冷熱”來變化。高校專業的動態調整,要歷經學院提報、學校公示、教育部審批等多個環節,專業“熱不熱”,不能只看眼前風向,更要看長遠路徑。
再談未來,學校還需要在新增專業的教學資源和體系上同步跟進,讓新專業真正落地生根,成為高校的“新支點”。而撤銷專業背後的資源再配置,也同樣需要制度化安排,以保障學生權益和人才出口。
正如教育部副部長吳岩所説:“高校專業發展的小邏輯,必須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高校專業設置的第一準則,是社會需求。
高等教育是人才鏈、創新鏈、産業鏈的起點。高校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競爭力。這一輪正在進行的專業調整,不僅是高校對自身生命力的更新,更是向教育強國穩步前行的必要一躍。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號
關於我們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外宣服務與廣告服務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舉報流程